新闻资讯

发现外泌体鉴定的重要性

外泌体最早于1983年发现于体外培养的绵羊红细胞上清液中,1996年成为免疫学家的兴趣点。外泌体是目前为止定义最为明确的细胞外囊泡, 在细胞通讯和组织微环境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外泌体由很多细胞释放,如B细胞,树突细胞,T细胞,表皮细胞,血小板等。存在于各种体液如羊水,腹水,鼻灌洗液,唾液,血清,血浆,乳汁,尿液,脑脊髓液,以及从细胞培养基等。细胞生成外泌体的生理目的推测是外泌体可能从细胞中清除过量和/或不必要的成分,以维持细胞内稳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C)背景介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个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GF)。通常VEGF即VEGF-A,VEGF-A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VEGF-B在非新生血管形成的肿瘤中起作用,VEGF-C和VEGF-D在癌组织的新生血管和新生淋巴管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VEGF-E也是一种潜在的新生血管形成因子,PGF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在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PGF的表达明显增高。

高分文献解析:ENO2衍生的磷酸烯醇丙酮酸盐作为HDAC1的内源性抑制剂发挥作用并对抗血管生成治疗产生耐药性

2023年9月4日,暨南大学叶文才、张冬梅、陈敏锋及中山大学夏良平共同通讯在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题为”ENO2-derived phosphoenolpyruvate functions as an endogenous inhibitor of HDAC1 and confers resistance to antiangiogenic 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糖酵解酶烯醇化酶2 (ENO2)是结直肠癌(CRC)小鼠模型和人类参与者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耐药的驱动因素。ENO2过表达诱导神经内分泌分化,促进结直肠癌的恶性行为,并使结直肠癌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脱敏。

核糖体标志物相关抗体&蛋白

核糖体又叫核糖核蛋白体,主要由核糖体RNA(rRNA)及数十种不同的核糖体蛋白(r-protein)组成。核糖体蛋白和rRNA组成核糖体两个大小不同的亚基。小亚基先和mRNA结合,再结合大亚基组成完整的核糖体,两个亚基互相配合共同将mRNA转化为多肽链。

DNA损伤修复相关抗体

PARP,即poly(ADP-ribose) polymerase,是定位在细胞核内,和应激条件下DNA修复密切相关的一种酶。DNA损伤修复是老问题,γH2AX是经典分子,今天提到的PARP1是DNA损伤修复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可以标记细胞中DNA损伤的位点并招募相关DNA损伤修复蛋白前来修复受损位点。

线粒体研究的常用标志物有哪些?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称为拟器官或亚结构。其中质体与液泡在光镜下即可分辨,其他细胞器一般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方可观察。细胞器(organelle)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

高分文献解析:共生白色念珠菌的代谢物增强了巨噬细胞的杀菌活性,并防止败血症

2023年8月9日,南方医科大学陈鹏、陈烨及龚伟共同通讯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IF=24)在线发表题为“A metabolite from commensal Candida albicans enhances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macrophages and protects against se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白色念珠菌水平在细菌性脓毒症患者中显著降低,白色念珠菌培养的上清显著降低了盲肠结扎和穿刺(CLP)攻击小鼠和大肠杆菌攻击猪的细菌负荷并改善了脓毒症症状。

高分文献解析:高通量筛选表面工程化花菁染料纳米点实现治疗性抗体实体瘤内的主动递送

  该研究为获得具有高效肿瘤主动递送能力的纳米颗粒提供了高通量筛选方法,为提高治疗性抗体肿瘤渗透能力提供了有效策略。重要的是该策略有望扩展应用于克服其他生物大分子的肿瘤递送屏障和其他复杂的生理屏障。该研究成果以“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of Surface Engineered Cyanine Nanodots for Active Transport of Therapeutic Antibody into Solid Tumor”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周珠贤副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秦亚婷博士后为文章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A1201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875211和52073249)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C0112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