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TNF的生物学活性与临床验证

1975年Carswell等发现接种BCG的小鼠注射LPS后,血清中含有一种能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使体内肿瘤组织发生血坏死的因子,称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1985年Shalaby把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命名为TNF-β。八十年代人们发现其在消耗症中起了重要作用,又称恶液质素。

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及其功能

巨噬细胞(Macrophages,缩写为mø)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也称组织细胞(histocyte),源自单核细胞,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过血管后分化而成。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后,体积增大,内质网和线粒体增生,溶酶体增多,吞噬功能增强。其寿命因所在组织器官而异,一般可存活数月或更长。

揭秘GM-CSF:炎症和自身免疫的关键参与者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也称为集落刺激因子2(CSF2),是一种单体糖蛋白,由多种细胞产生,最初被定义为一种造血因子。它通过分泌巨噬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其功能如同一个细胞因子。随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并非调控稳态环境中骨髓细胞生成的关键,而是作为一种炎症因子来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

高分文献解析:超耐用、无细胞生物活性水凝胶促进软骨再生!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替代解决方案,将细胞归巢剂引入支架中以从软骨下骨招募MSC进行软骨再生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其可以避免使用自体软骨组织并减少免疫排斥。目前的细胞募集策略通常基于细胞因子或功能肽,这些细胞因子或肽成本高昂,并可能对软骨下骨稳态造成潜在干扰或导致软骨钙化。此外,支架的机械强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与软骨组织匹配的机械性能可以促进募集的MSC的软骨分化。因此,理想的软骨修复无细胞水凝胶支架应具有以下优势:微创手术能力、足够的组织粘附性用于局部固定、与软骨组织相似的机械强度、干细胞募集和软骨细胞分化能力。有鉴于此,西安交通大学成一龙研究员、杨宇轩博士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陈学思院士合作通过加聚反应构建了一种负载单宁酸和卡托金的多氢键交联水凝胶,可作为体内软骨再生的无细胞支架。该水凝胶具有超耐用的机械性能和阶段依赖性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证明,该水凝胶可以承受多达28000次加载-卸载机械循环,并在体温下表现出快速的形状记忆(30 s) ,因此具有微创手术的潜力。该水凝胶还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并在原位调节氧化应激,以建立有利于愈合的微环境。研究还发现,单宁酸和卡托宁的顺序释放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到水凝胶支架中,然后诱导软骨细胞分化,从而在体内实现全层软骨再生。这项工作有望为解决软骨再生问题提供一个极具前景的方案。相关工作以“Ultra-durable cell-free bioactive hydrogel with fast shape memory and on-demand drug release for cartilage regenera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高分文献解析:基于肿瘤微环境多维重塑的超高效放免协同治疗新策略

    针对临床上由于放疗抵抗及治疗后容易发生转移与复发导致放疗失败的瓶颈问题,近日,重庆大学医学院罗阳教授团队联合西南医院李建军主任团队在生物技术top期刊Biomaterials上联合发表题为“Ultra-efficient radio-immunotherapy for reprogramming the hypoxic and immunosuppres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with durable innate immune memory”的研究型论文(2023 Sep 5;302:122303)。该研究通过模板自刻蚀技术构建了一种工程化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包覆的空心MnO2仿生纳米载体(HMnER),通过负载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二甲双胍(Met),实现肿瘤乏氧微环境与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多维调控,达到超高效的放疗-免疫协同治疗的同时有效抑制放疗后的转移与复发,该研究首次验证了离子免疫在生物体内放疗后抗肿瘤转移与复发的应用潜力,为开发全新的癌症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为杨纪春、张冲、陈晓辉,罗阳、李建军、杨纪春为共同通讯作者。

高分文献解析:发现动态微磁力可时序性调控干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

    2023年10月17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成昱教授联合附属同济医院孙毅教授、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尹峰课题组在《ACS Nano》杂志(IF=17.1)在线发表了题为“Sophisticated Magneto-Mechanical Actuation Promotes In Situ Stem Cell Assembly and Chondrogenesis for Treating Osteoarthritis”的工作。该研究中,基于时变磁场共振耦合纳米级操纵子的pN级微磁力动态操控技术,建立了MagCell时序性分级调控平台,用于大鼠膝骨关节炎治疗。研究人员合成了兼具高磁响应与抗氧化性的纳米磁操纵子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磁标记,使干细胞能快速响应时变磁场并在关节内原位组装形成细胞团簇促进细胞间通讯,提高定植效率;随后,模拟动物步频机械刺激,在胞内产生动态微磁力调控生化信号,实现了在体干细胞胞间通讯和胞内信号传导过程的时序调控,促进软骨形成。(图1)。

高分文献解析:兰州大学兰伟教授团队 Science子刊:面向植入医疗电子应用的柔性供能系统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兰伟教授领衔的柔性电子科研团队提出了一个集无线充电和能量存储模块 (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 为一体的柔性供能系统。该设计充分发挥了超级电容器高功率密度和长寿命的优点,进一步利用电磁耦合无线充电技术弥补了低能量密度的应用瓶颈。具体而言,通过构建异质结和利用凝胶电解质的离子限域效应,二者协同作用赋予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优异的储能性能。相关的降解实验和细胞毒性评价也表明电极材料和降解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与无线充电模块进行一体化集成,构筑了一种柔软的集能量无线传输与存储一体的电源系统。整流后的直流电压不仅可用于给储能单元充电,还可直接给外部设备供电。基于电场驱动机制的药物释放应用演示进一步证实了其供能潜力,为解决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面临的能源供应瓶颈提供了新的方案。

高分文献解析:Nature子刊:“脑肺轴”!项鹏/张小然报道调控焦虑和抑郁的新机制

2023年11月16日,中山大学项鹏及张小然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lleviate depressive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s via a lung vagal-to-brain axis in male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小鼠抑郁模型,证明MSCs可以缓解抑郁和焦虑样行为,不是由于促炎细胞因子的减少,而是由于激活中缝背核(DRN) 5-羟色胺(5-HT)神经元。

揭秘白细胞介素-27:癌症免疫治疗的新宠

白细胞介素-27 (IL-27)是一种属于 IL-12 家族的异二聚体细胞因子,由p28和EBI3两个亚基组成。IL-27 由抗原呈递细胞产生,主要在巨噬细胞、炎性单核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树突细胞中表达,在浆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中也有表达。IL-27的受体IL-27R由细胞因子结合蛋白α亚基(IL-27Rα/Wsx-1)和信号转导蛋白β(gp130)亚基组成,IL-27Rα在T细胞中表达水平最高,在B细胞、巨噬细胞中也有较高的表达水平。

产品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