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解析!关于肺癌的7种常用标志物
肺癌是一种由肺部异常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引起的癌症,常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甚至死亡。其症状包括持续咳嗽、胸痛和呼吸急促。常见类型有非小细胞肺癌(生长较慢)和小细胞肺癌(生长迅速)。吸烟是主要的风险因素,非吸烟者也可能受到影响,其他风险包括二手烟、职业危害、空气污染等。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估计到 2035 年肺癌死亡人数将增加到 300 万人,早期筛查和检测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肺癌是一种由肺部异常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引起的癌症,常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甚至死亡。其症状包括持续咳嗽、胸痛和呼吸急促。常见类型有非小细胞肺癌(生长较慢)和小细胞肺癌(生长迅速)。吸烟是主要的风险因素,非吸烟者也可能受到影响,其他风险包括二手烟、职业危害、空气污染等。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估计到 2035 年肺癌死亡人数将增加到 300 万人,早期筛查和检测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细胞分选是一种从混合细胞群体中分离出特定类型细胞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研究以及临床治疗中。通过细胞分选可以获取高纯度的目标细胞,这对于后续的实验分析至关重要。主要有两种分选技术:并行(批量)细胞分选和串行(单细胞)细胞分选。
食管癌(E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两种主要的恶性肿瘤,食管鳞状细胞癌 (ESCC) 和食管腺癌 (EAC)。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在发展中国家最为常见,尤其与饮酒和吸烟相关,分为五个临床阶段,简单上皮增生、异型增生、非侵袭性癌前病变、侵袭性癌症和转移性癌症。异型增生是ESCC发展的关键步骤。与此相反,EAC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密切相关,GERD促进了巴雷特食管的形成,而巴雷特食管是EAC已知的唯一危险因素。EAC同样经历异型增生、癌前病变和侵袭性癌症。研究表明,ESCC与EAC有不同的细胞起源,并可能源于干/祖细胞的恶性转化。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中国呈现地域性差异,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南方。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随着饮食习惯改变、工作压力增加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呈年轻化趋势。胃癌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窦部最为常见。大多数为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相似,导致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全球每年约有990,000人被诊断为胃癌,738,000人死亡,胃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癌症和第二大致死癌症。其发病率在不同性别、国家和种族间差异显著,东亚、东欧和南美地区的发病率最高。
流式细胞术整合了流体学、光学、电子及数据分析技术,用于高效分析和分选单细胞等微观粒子。通过检测荧光标记的细胞,在高速流动中逐一量化,并将数据数字化储存。该技术能够依据细胞的物理和荧光特性,从复杂的细胞混合物中精准区分并定量不同的细胞亚群,提供详细的细胞组成信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与临床诊断领域。
在查阅文献时,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小鼠特有的标记物,如F4/80、NK1.1、CD90.1/CD90.2、CD45.1/CD45.2等。这些标记物的出现可能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小鼠使用某些特定的指标,而有的则使用其他的呢?这些指标到底该如何选择?小鼠CD16/32表面的Fc受体又是什么?在实验中又该如何进行封闭?今天的流式细胞术课堂,小编带大家一起深入解答这些问题。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细胞呼吸、抗氧化反应和神经递质合成等重要生物过程。铜的平衡对细胞和器官健康至关重要,但过量铜离子可能引发毒性反应,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2022年3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提出“铜死亡”(Cuproptosis)的概念,首次揭示铜离子通过破坏脂酰化的三羧酸循环蛋白,引发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衰竭,导致细胞死亡。该研究表明,铜死亡是一种独特的细胞死亡机制,与传统的凋亡、坏死和自噬不同。自铜死亡概念提出后,该领域的研究迅速扩展,如今已成为细胞死亡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研究人员正深入探究铜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众所周知,实验的成功往往依赖于高质量的样本制备,对于流式细胞术而言,制备单细胞悬液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为了进行有效的流式分析,必须将组织分解成单个细胞,并尽可能保持细胞的基本特性和生物学功能。在前文中,小编已经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组织样本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本文将进一步深入探讨更多相关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自噬是细胞将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及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并通过溶酶体的消化降解来清除这些物质的过程。作为一种自我降解的机制,自噬在细胞内普遍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清除代谢废物和提供能量支持细胞正常功能方面。
类器官(Organoid) 是来源于机体自身的组织或干细胞, 通过体外3D培养技术,可分化和自组织形成具有人体相应器官的部分特定功能和结构。由于类器官具有人源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正常或疾病状态下体内器官特性,在体外长期扩增中具有基因组稳定性,并能够形成活体生物库进行高通量筛选等优势,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体外模型。目前,利用类器官模型结合新兴的基因编辑、器官芯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等,能够突破传统模型的瓶颈,在器官水平上为疾病模型的建立、药物研发、精准医疗以及再生医学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